楷模(11)丨35年,,她用大愛溫暖孤獨的心
長沙晚報記者 匡春林
人物名片
唐江萍,,女,現(xiàn)年57歲,,長沙市第三社會福利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最近被授予“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榮譽稱號,。
“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時光倒回到大學畢業(yè)時,我想我還是會這樣選擇,。”長沙市第三社會福利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唐江萍昨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那是1981年,,面對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精神病院,,當年22歲的她選擇了留下,而且一留就是35年,。
用愛堅守
她堅持撫慰這些孤獨的心靈
1981年9月,,剛從衡陽醫(yī)學院醫(yī)療專業(yè)本科畢業(yè)的唐江萍,被分配到零陵地區(qū)(現(xiàn)永州市)精神病醫(yī)院,。
一切都與想象中的醫(yī)院不同,,低矮的平房,鐵門鐵鎖,,還不時傳來病人的叫喊,。但唐江萍沒有退縮。“作為一名黨員,,到一個崗位就應該愛一個崗位,,如果當時被分到更特別的單位,我也會留下。”
超負荷的工作,,高強度的壓力,,令人壓抑的環(huán)境,各種壓力下,,與她一同分配入院的同學相繼離開,,唐江萍成了最終留下的那一個。為了留下,,她甚至放棄與丈夫,、兒子重聚的機會。
“其實,,我偶爾也閃現(xiàn)過離開的念頭,,但他的眼神成為我堅持下來的‘最初動力’。”時至今日,,唐江萍仍記得當年最令她震撼的一幕:一個高個子男青年倉皇跑出醫(yī)院,,醫(yī)生、護士和他的家屬緊隨其后,,掙扎拉扯中,,男子摔倒在門邊的煤堆里。
“不到20歲的年紀,,本該意氣風發(fā),,笑容爽朗,可他卻衣衫不整,,滿身污垢。趕上來的家人大聲訓斥,,男子躲閃扭動,,眼神無助而哀傷。”唐江萍痛心地說,,這些精神障礙患者,,就生活在你我身邊,他們有健康的身體,,卻因為精神異常受到他人甚至家人的厭棄,。其實,他們也是有自尊,、有被愛被呵護的權利的呀,。
“作為一名精神科醫(yī)生,這些患者就是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也是我矢志堅守的源泉,。”35年來,唐江萍一直用最柔軟的情愫對待病人。為了懷有7個月身孕的河南籍流浪精神障礙患者娟子(化名),,唐江萍每天下班后步行往返8公里,,買來中藥煎好;因為擔心一位患妄想癥的病人長期不進食,唐江萍整整“陪吃”了3個月,,曾被病人無端將碗扣在頭上,,飯、菜,、湯灑了一身。
為愛守望
她挑起幫他們重返社會的重任
“不少已經(jīng)年邁的父母,,每每看到自己的兒女不知世事時,,總會在一邊嘆氣,甚至默默垂淚,。”唐江萍說,,她最害怕看見患者父母絕望的眼神。
“我們百年之后,,誰來照顧他們,?”面對患者父母屢屢提及的問題,唐江萍多年來一直在苦苦思索良策,,與其等待被照顧,,不如創(chuàng)造一個新天地,讓他們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
2007年,,在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會的幫助下,唐江萍創(chuàng)立了全國首家公益性精神康復會所——長沙心翼會所,。在這里,,只要是有意愿的精神病人,都能免費成為會員,,享受職業(yè)訓練,、心理疏導、行為矯正等服務,,并重獲友誼,、重新回歸家庭、重獲教育或就業(yè)機會,。
近日,,記者現(xiàn)場體驗了“心翼”版的“職場”生活:每天一早,會員各自前往不同的部門,,文書部忙著編輯《心翼月報》,,就業(yè)部負責整理資料,、聯(lián)系過渡就業(yè)崗位,生活部忙著洗菜,、切菜,,文宣部則組織會員看書、畫畫……
“這里的每一個崗位都是模仿真實的工作崗位,。會員在這里接受某一工作崗位的訓練后,,完全可以勝任社會上同一類崗位的工作。”唐江萍說,,會所通過種種措施主動激發(fā)會員原來喪失的一些生活技能,。比如,有的會員常年自閉在家,,會所會先讓其學會獨立出門,、搭乘交通工具等,然后逐步讓其獨自出門買菜,、還價,、確定菜譜等,讓他們一步步走向正常的生活,。
如今,,精神康復會所的“心翼模式”已經(jīng)在長沙市得到推廣,成為全國精神康復的典范,。經(jīng)過9年的發(fā)展,,會所現(xiàn)有會員670余人,其中100余人實現(xiàn)獨立就業(yè),。
“我是會所的第一批會員,,這里是我的第二個家。”楊阿姨曾患有社交恐懼癥,,最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常常因不愿意出門與家人爭執(zhí),導致家庭關系緊張,。但現(xiàn)在的她,不僅可以自己一人出門搭乘公交,,還找到一份門診樓樓層保潔員的工作,,家庭關系也大大改善。
“謝謝唐院長,,給了我們一個‘家’,。”會員李麗(化名)曾患有嚴重的精神焦慮癥,在這里“找到了被需要被尊重的感覺”,,病情逐漸緩解,。
因愛彌堅
她抗擊病魔重返工作崗位
常年超負荷的工作使唐江萍瘦弱的身體開始頻頻發(fā)出警報,,高血壓、心臟早搏,,甚至是寫著病危警告的檢查結果,。但因為放心不下醫(yī)院和患者,她的治療一拖再拖,。
2015年8月,,唐江萍被診斷為右肺腺癌晚期。在被病痛包圍的日子里,,唐江萍收獲了比平時更多愛的回饋,。院里的醫(yī)生護士們自發(fā)組建了一個微信群,取名“望月”,,每天只談快樂與堅強,,從不言及疾病,;經(jīng)常和唐院長在一起玩游戲,、生活的幾位老病人,通過種種途徑輾轉(zhuǎn)送來問候……
“我并不只是在單方面地付出愛,,病人反饋給我的愛往往超乎想象,。”唐江萍記得,有一次帶一位患者出差時,,她隨意招手要對方去一趟洗手間,,對方迅速跑到她身邊,順手就牽住了她的手,,“那種親切和自然的感覺,,讓我心里充滿了溫暖的力量”。
化療時,,唐江萍全身每一個細胞都在喊疼,,惡心嘔吐和腸胃絞痛等讓她痛不欲生,但她咬牙堅持完成高強度治療,。“作為一名精神科醫(yī)生,,我如果垮掉了,又怎能勸病人和家屬要樂觀堅強,?”唐江萍笑稱,,對她來說,最好的良藥來自同事,、家人和患者的愛,。
“從未看見過你這樣的病人。”唐江萍的治療效果和精神意志被美國醫(yī)生評價為“amazing(奇跡)”,。半年后,,她神采奕奕地重返崗位,。盡管未來的生活里,唐江萍可能無法完全擺脫疾病的陰影,,但她說:“疾病對我而言,,更像是我身后的影子,身后有陰影是因為前面有陽光,。”
在美國治病期間,,唐江萍悉心研究美國精神病醫(yī)院和心理會所發(fā)展情況,她希望能為患者提供更多幫助,。“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精神障礙患者,,幫助他們回歸社會,為他們的家庭送去福音,。”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