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致我的求學年代
■劉力
改革開放后的次年春夏,,在“中考狀元”的喝彩聲中,,我走出了大山深處的礦洞,,來到了城里。光陰夾著蓬勃的朝氣,,開始了我的高中年代,。
清晨,,起床號,出操,,列縱隊慢跑,,四人一桶洗臉水,饅頭咸菜伴清水稀飯,;傍晚,,露天澡棚,滿是青春裸體,;其余時間差不多都在教室了,。
看電影是奢侈的,老師叮囑高考過后再補,。高考在青春的喧鬧中準時來臨,,直到高考的鈴聲歸于寂靜。那晚,,我走進了電影院,,鄭緒嵐的《牧羊曲》是那么悠揚,以至于終生銘刻心間......
搭大貨車,,行十小時,,牽著行李,來到省城師范大學,,開始了我的大學生活,。
與高中相比,大學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依然是教室,、寢室、圖書館三點一線,,卻有更廣闊的知識海洋,。那時,讀書成為時尚,,全民處于知識饑渴狀態(tài),,圖書館人滿為患。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fā)的年代,,年輕真誠,,單純浪漫,同學間有高山流水般的默契與坦誠,。
我很幸運,,得到了老師的青睞,做了校報廣播臺的學生記者,那幾年寫出了數(shù)百篇文稿,。從難提筆到握筆順行,,這或許就是我一生從業(yè)宣傳工作的根基。
大學里有許多記憶:蒙著被子偷聽鄧麗君的“靡靡之音”,;與師友的惡作?。粚τ⒛埡5?、朱伯儒的采訪,;在農村中學的實習生活;青春沙龍上的話題……多年后回味,,人生攀升的痕跡,,格外清晰。
這個時期的校內外,,紅火的是瓊瑤,、三毛和金庸,是女排朱建華和射擊許海峰,,是《橄欖樹》《渴望》和《信天游》,,是迪斯科、鄧麗君和喇叭褲……這些紅火,,串成了青春歲月的無序記憶,。
當聽到“總有離別的時候,才知時光短暫”,,當有人喊出“被考的時代走了,,監(jiān)考的時代來了”時,我們畢業(yè)了,。四年間,,同學有吵鬧慪氣,此刻卻是不舍與留戀,。三十年后,同窗學友相聚南海之濱,,一曲《再回首》,,竟讓許多人流下了熱淚。
根,,深埋在地下,;葉,相融在云里,。離開大學,,進高校執(zhí)教,亦教亦學,孜孜不倦,。幾位老教授的諄諄教誨,,讓我受益無窮。許是我筆下流出的文字挺感染人,,承蒙組織關心,,我又重進大學校門,這回專修文字,。
詩的年齡在歲月中漸行漸遠,,學散文寫雜文,心中的文字潺潺流淌,,抒發(fā)真情,,鞭撻時弊,情愫全在階梯教室中,。謝老師一段話我終生銘記:寫作是件簡單的事,,更是件愉快的事,把你想說的記錄下來,,整理出來,,稍加修飾便成文章……真的,那個年代不只有眼前的茍且,,更有詩與遠方,。
我靜靜坐在珞珈山旁的校園中,一刻不停地捕捉涌動的文字,,心中忽兒多了份定力,。翻動學生時代的文字,不覺間百萬余言,。那夜,,登上校園小山坡。我醒悟:學校生活屆滿,。學生年代,,添的是無窮無盡的生命力,添的是難以用筆描述的人生情,。
閑暇之余,,總懷念那個時代。數(shù)十人的通鋪,、校園里的書聲,、圖書館的饑渴、校報上的豆腐塊……只要你愛好文字,,再窮也有“粉絲”,;沒有就業(yè)壓力,,沒有課業(yè)負擔……歲月的痕跡,如煙的昨天,,凝聚成了永逝卻深藏的年代,,夾著時代的脈搏。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