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電波》原型,、瀏陽人李白遭受殘酷刑訊“堅不吐實”
長沙晚報記者 李廣軍 顏開云
“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1958年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里,共產(chǎn)黨員李俠的這句遺言,,曾感動無數(shù)觀眾,。
李俠的原型就是中共上海地下電臺發(fā)報員,、瀏陽人李白。因為《永不消逝的電波》,,李白成為一位家喻戶曉的中國式紅色英雄,。近日,記者來到瀏陽市張坊鎮(zhèn)白石村探訪英雄故里,聆聽這位地下工作者的故事,,重溫激情燃燒的歲月,感受忠誠與信仰的真正含義,。
“電臺重于生命”是他的座右銘
1910年5月,李白出生于白石村一個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13歲入染坊當學徒。1925年,,農(nóng)民運動風起云涌,15歲的李白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隨后秘密領導農(nóng)民協(xié)會的工作,。1930年秋,李白參加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隨部隊轉(zhuǎn)戰(zhàn)于贛南,、閩西,。
1931年初,紅一方面軍利用反“圍剿”時繳獲的國民黨軍電臺建立了無線電學習班,,李白被挑去參加學習,。從此,,他和無線電通信事業(yè)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從訓練班畢業(yè)后,李白被調(diào)到紅五軍團十三軍無線電隊擔任政委,。在之后的紅軍長征中,,李白向全體無線電隊員發(fā)出了“電臺重于生命”的號召,也將這句話當作自己矢志不移的座右銘,。
全國抗戰(zhàn)爆發(fā)后,黨中央決定派李白到南京,、上海等地建立秘密電臺。1938年春,,秘密電臺籌建完成,他冒著極大危險擔負起上海黨組織與黨中央的秘密電臺聯(lián)絡工作,,架起上海和延安的“空中橋梁”。
李白剛到上海時是單身漢,,租房子容易引起懷疑,,黨組織便調(diào)綢廠女工出身的裘慧英與他扮作假夫妻,,雙方在工作中逐漸產(chǎn)生了愛情,。經(jīng)黨組織批準,,他們成為真正的夫妻。
1941年12月,,日軍占領了上海的西方租界區(qū),加緊了對秘密電臺的偵測搜捕,。翌年9月,,李白同妻子一同被捕,。后經(jīng)組織營救,,他們被敵特認定是私人電臺而獲保釋,。1944年秋,黨組織安排他打入國民黨國際問題研究所做報務員,,利用國民黨的電臺為黨工作。
1946年,,李白回到上海,在地下黨的秘密電臺繼續(xù)負責發(fā)報,。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與黨中央電臺通報過程中,被叛徒和國民黨特務機關偵測出電臺位置而被捕,。在被捕后的4個多月里,,他遭受了殘酷的刑訊逼供,,但敵人始終無法從他口中得到任何信息,。蔣介石親自對李白案下達“堅不吐實,,處以極刑”的命令,。1949年5月7日,,李白遭國民黨特務秘密殺害,犧牲時39歲,,離上海解放的日子不到20天,。
烈士故居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58年,以李白同志為原型的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上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繼承革命烈士遺志,。2009年9月14日,李白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烈士故里地處瀏陽市東部,、大圍山南側(cè),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空氣清新,。如今,白石村面積28.6平方公里,,轄25個村民小組2100多人口,。
“2010年在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按原貌恢復了李白烈士故居,?!卑资妩h支部書記李恒珍告訴記者,包括李白在內(nèi),,該村共有65名革命烈士,,“2015年李白烈士之子李恒勝先生因病去世,我代表村里到上海進行了慰問,?!?
記者看到,李白烈士故居坐西南向東北,,土木結(jié)構,,小清瓦屋面,四合院形式,。李恒珍介紹,,故居共有大小房間16間,建筑面積800多平方米,,辟有李白烈士的生平事跡陳列展覽室,,如今已被授予“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
記者參觀李白烈士故居時,,正趕上一批學生在聆聽烈士的革命故事,,孩子們看得仔細、聽得入神,,不時記錄相關內(nèi)容,。烈士雖已遠去,,但李白為革命獻身的精神就如同電波般穿越時空,永不消逝,。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