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澤東追尋“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思想足跡
張躍先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起點上,,回顧以青年毛澤東為代表的革命先驅(qū)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心路歷程,能讓當代青年更加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增強對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的理解,。
“改造中國與世界”是毛澤東在青年時期的政治理想,為尋求改造社會的途徑,,他在這一時期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不懈探索,,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獲得改造社會的原動力,?!奥仿湫捱h兮”,青年毛澤東探索中國社會改造的真理經(jīng)歷了反復比較和揚棄抉擇的心路歷程,,最終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立志: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五四運動前后的青年毛澤東,是進步青年心目中的“改造社會的健將”,。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青年毛澤東反對軍閥和反對帝國主義,立志改造社會有深刻的歷史根源,。
鴉片戰(zhàn)爭后,,我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沒有徹底鏟除封建制度,。袁世凱復辟帝制,北洋軍閥倒行逆施,,動蕩不安的時局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像這樣的情況,,多數(shù)人是痛苦的,,是不合理的現(xiàn)象?!鼻嗄昝珴蓶|對現(xiàn)實強烈不滿,,謀求改變現(xiàn)狀。
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刺激了青年毛澤東救國救民的愿望,,并增強其立志改造舊中國的強烈社會責任感,。新文化運動前期,激進民主主義進步思潮進一步促使他深入思考國家前途和命運,。新文化運動中,,《新青年》雜志號召青年大膽解放思想。“沖決過去歷史之羅網(wǎng),,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打破“僵尸枯骨”之束縛,為“青年中華”而斗爭……這些戰(zhàn)斗性的號召極大地鼓舞了毛澤東等先進知識分子改造舊中國,、創(chuàng)造新社會的熱情和勇氣,。這是時代賦予他們的歷史使命。
尋路:艱苦曲折中上下求索
從1913年春進入湖南第一師范到五四運動前夕的6年間,,青年毛澤東大量閱讀古今中外典籍,兼收并蓄,,從各家學說中“挈其瑰寶而絕其淄磷”,。
囿于當時的社會思想環(huán)境,革命先驅(qū)尋求真理之路并不平坦,。一方面,,當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還沒有得到系統(tǒng)傳播,受改良主義,、民主主義以及其他傳統(tǒng)哲學觀念的影響,,青年毛澤東一度認為“欲動天下者,當先動其心,;動其心者,,當具大本大源”,只有掌握大本大源的圣賢,,才能把百姓從苦難的深淵中解救出來,。另一方面,梁啟超的“新民”之說令當時的毛澤東推崇備至,,他相信,,只要徹底廢除舊的倫理道德,用新的哲學,、倫理學真理陶鑄中華民族,,則民族精神將大大改觀。在《心之力》一文中,,青年毛澤東這樣寫道:“故吾輩任重而道遠,,若能立此大心,聚愛成行,,則此熒熒之光必點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勢,翻天覆地,,扭轉乾坤,。”這其中洋溢著何等充沛的救亡信念與擔當使命,。
應該說,,當時的青年毛澤東把政治的進步與社會改造寄托在了個人道德完善基礎之上,,希望通過個人身心的改造與思想的覺醒挽救社會,這在時局混亂,、國民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社會環(huán)境中是難以實現(xiàn)的,。
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社會主義的浪潮激蕩著青年毛澤東的心靈,他似乎從俄國革命中看到了改造中國的新希望,。
1918年4月,,在毛澤東、蔡和森等倡導下,,新民學會在長沙湘江之畔成立,,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前最具影響力的革命團體之一。也是在長沙,,毛澤東帶著對社會主義前景的向往,,主編了以“宣傳最新思潮”為主旨的《湘江評論》,充滿豪情地宣告:“時機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閘門動了,且開了,!”
在《民眾的大聯(lián)合》一文中,,青年毛澤東指出,人民群眾聯(lián)合起來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民眾大聯(lián)合是改造社會的第一步,,接下來,青年毛澤東一方面主張用人民大眾的呼聲向強權者持續(xù)地“進行忠告”,,即“溫和方式”的社會革命,;另一方面,為探索改造中國社會切實可行的方案,,進行了諸如建立工讀互助新村,、發(fā)起湖南自治運動等一系列實踐。雖然這些社會改造試驗都以失敗告終,,但他改造社會的信心并未動搖,,而是通過實踐更準確地理解了十月革命中武裝革命的重要意義,青年毛澤東更進一步接近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真理。
抉擇:革命旅途中從此無畏
“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之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青年毛澤東探索中國社會改造途徑的一系列曲折經(jīng)歷,,使他更深刻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對于革命事業(yè)的極端重要性,。1920年11月,毛澤東經(jīng)過慎重物色,,與何叔衡,、彭璜等6人在建黨文件上簽了名,創(chuàng)建了長沙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
1921年元旦,,湖南長沙,大雪紛飛,。毛澤東同何叔衡等10余人,來到潮宗街文化書社,,召開新民學會長沙學員新年大會,。會議的議題是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方法和目的。毛澤東在會上作了發(fā)言,,后來以《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的發(fā)言》為題,,收入《毛澤東文集》第一卷,作為全書開篇,。他在會上指出,,世界上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大概有五種:第一,社會政策,;第二,,社會民主主義;第三,,激烈方法的共產(chǎn)主義(列寧的主義),;第四,溫和方法的共產(chǎn)主義(羅素的主義),;第五,,無政府主義。這五種方法,,他有的親身實踐過,,有的反復研究過。他一一評述后總結道:“激烈方法的共產(chǎn)主義,,即所謂勞農(nóng)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采用,?!?/p>
此時的毛澤東不僅從世界無產(chǎn)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高度來考慮中國的問題,而且將中國的社會改造與全人類的共同進步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青年毛澤東經(jīng)過長期探索,,終于從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中,找到了“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途徑,,這就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批判的武器”,,依靠人民群眾和共產(chǎn)黨組織的領導,推翻反動統(tǒng)治,,建立革命政權,,從而達到對社會的根本改造。
1921年的夏天,,包括毛澤東在內(nèi)的十幾位年輕人,,拿起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武器,以改天換地的氣概,,在上海悄悄揭開了中國近代史上開天辟地的一幕——成立中國共產(chǎn)黨,。從彷徨吶喊,到覺醒探索,,再到篤定踐行,,信仰就這樣日漸清晰、堅定,。
啟示:從愛國主義到共產(chǎn)主義
青年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社會改造思想的初步形成,,無論是在其政治思想的發(fā)展過程中,還是在整個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思想史上,,都是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標志著毛澤東已經(jīng)從具有初步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轉變成了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從此,,他以高度的主體自覺將馬克思主義奉為堅定的政治信仰,,并開始了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社會改造實踐相結合的嘗試。
在那個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大批仁人志士都在尋求拯救中華民族的途徑,,青年毛澤東從一名普通的愛國學生到一名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者的轉變并非偶然,這既是因為當時舊中國迫切需要愛國志士們對其進行根本改造,,也是毛澤東滿懷一腔愛國熱情,,長期不斷追求真理、追求進步,,勤于實踐的結果,。毛澤東從愛國主義走向共產(chǎn)主義光輝道路的思想足跡,,至今仍值得每一個知識青年學習借鑒——走馬克思主義道路,把個人前途與國家以及社會前途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作者系長沙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