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喜樂會 擦亮馬王堆這張文化名片
袁云才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來到,,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又準時在城鄉(xiāng)浮現,。據“掌上長沙”5月26日報道,芙蓉區(qū)馬王堆街道馬王堆社區(qū)為了增進鄰里感情,,辦起了“端午喜樂會”,,居民們參加了包粽子大賽,還背誦《離騷》打擂臺,。粽子和《離騷》,這有形的和無形的糧食結合在一起,,倒也蠻切合馬王堆街道的特征,。馬王堆這個符號,原本就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度結合的統(tǒng)一體,。
先說物質。馬王堆靠近瀏陽河,,以前屬于長沙市東郊,,稱為鄉(xiāng),距市中心約4公里,,擁有大片農田,想來自古就物產富饒,,是個大糧倉?,F在的馬王堆街道,,則已變成了鬧市區(qū),農田不見了,物質文明卻更發(fā)達,。別的不說,,光是以“馬王堆”命名的市場,如陶瓷市場,、汽配市場等,,以及已經搬遷的蔬菜批發(fā)市場等,就稱得上大型的物資集散地,,已紅火了十多年,。
再說文化,。一提起馬王堆,,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大名鼎鼎的馬王堆漢墓,。其實,馬王堆原本叫做“馬鞍堆”,,就因這里有兩個圓而平的土冢,,相距20多米,底部相連,,遠遠望去,,外形很像馬鞍,。后來不知咋的,大概因為這“馬鞍堆”相傳為五代時期楚王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所以叫來叫去,,就成了馬王堆。盡管40多年前的考古發(fā)掘證實,,“馬鞍堆”實為漢代家族墓群,但名稱早已約定俗成,。而在漢墓中發(fā)現的兩千年不腐的辛追夫人,,以及竹簡、帛書,、漆器,、動植物標本等極其珍貴的文物,轟動世界,,一下子使馬王堆變得舉世聞名,,見證著這塊寶地乃至整個長沙在歷史上的文化高度。
今天的馬王堆,,伴隨著長沙的經濟發(fā)展節(jié)奏起舞,煥發(fā)出嶄新的容顏,,現代城市的氣息越來越濃厚,。在這樣快節(jié)奏、大步伐的發(fā)展氣息中,,如果還能仔細聆聽歷史文化的回音,擦亮馬王堆這張文化名片,,打造特色街區(qū),,那無疑能使這個地方更具個性魅力。馬王堆社區(qū)在此次“端午喜樂會”中,,讓居民背誦《離騷》打擂臺,就是一個很小但很好的嘗試,。不妨讓類似的文化活動,,成為街道、社區(qū)的一種常態(tài),。同時,,還可以馬王堆漢墓文物為主要元素,融入新時代的特點,,規(guī)劃建設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硬件設施,讓文化始終成為馬王堆的一個清晰標志,,成為居民自覺追求的一種精神食糧,,成為八方游客眼中美好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