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丨韻味長沙
韻味,是長沙人的一種生活追求,。表達某一時刻的輕松愜意,,長沙人會蹦出三個字——好韻味。前兩個音聲調(diào)高而悠長,最后一個音則發(fā)第三聲,。韻味本是個書面語,,卻活躍在長沙人市井氣極濃的日常口語中,,有時是形容詞,,有時又變成了動詞,頻繁而自然,,耐人回味,。
上世紀九十年代,,十六歲的我懷著滿心歡喜,,背著幾乎有自己身軀一半高的牛仔包,,興沖沖地踏上從邵陽開往長沙的綠皮火車。七個多小時的車程后,,我終于抵達了長沙。在長沙老火車站,,我坐上中巴車去往湖南銀行學校所在地雨花亭。途中,,經(jīng)過林蔭密集的袁家?guī)X,、窯嶺和長嶺,,然后是彼時長沙最繁華的商圈——東塘,。我側身站在擁擠的車廂內(nèi),,當看到那棟在電視天氣預報中常出現(xiàn)的百貨大樓時,內(nèi)心充滿了激動——我真的到省城來讀中專了!
剛到學校讀書時,,我不太愛說話,。有個同寢室的長沙本地同學見我總是沉默寡言,便找話頭和我聊天,。漸漸地我們開始熟絡起來,,我的話也多了起來,,還和同學們一起去逛服裝批發(fā)市場,。其實,,我當初的沉默中,,包含著一個來自小城的學子初來乍到省會的謹慎,。但是,,通過與這些長沙本地同學聊天,,我感受到了長沙人的熱情,特別是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要有味,。將生活的趣味充分挖掘,體驗有味的人生,。
在同學們的影響下,,我也很快愛上了長沙小吃。學校對面有一條坑坑洼洼的黃土路,,通往黃土嶺,,而黃土嶺則接通老長沙的中心區(qū)域南門口。每逢周末,,我便會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踏上那條土路,。從清早出發(fā),到夜晚歸校,,我能在長沙城里逛上一整天,。
那些清早就坐在家門口或街邊茶館的長沙人,,用一根筷子串起兩個包子,,再配上一杯熱氣騰騰的茶,就是一頓美美的早餐,。茶泡得極釅,,大搪瓷杯中一派深沉的黑黃之色,。這一杯濃茶,、兩個包子,,便能讓他們穩(wěn)穩(wěn)地坐一個上午。甚至到了中午時分,,有的人還意猶未盡,,不肯歸屋,。我就曾見到一名中年漢子,,在自家門口鋪張草席,盤膝而坐,,抿兩口小酒,,夾一筷子菜,,并跟每一個路過的熟人大聲打招呼。如果有人稱贊他生活得真幸福,,他便連濃眉和胡子里都溢出得意之色,。長沙人愿意展示自己的幸福,也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幸福,。這種帶著幾分孩子氣的坦蕩,令我對他們倍增好感。
多年以后,我還會常常想起南門口散發(fā)著醇香的糖油粑粑,,碧湘街辣得讓人連連噓氣卻還要繼續(xù)咀嚼的捆雞,,以及“楊裕興”的面和蘭花干子,。我還屢屢回憶起這樣一幕場景——為了吃上一家遠近聞名的臭豆腐,,人們在路邊攤前排隊,,耐心等上十多分鐘甚至更長時間。
在學校讀書時,,我發(fā)現(xiàn),長沙本地同學盡管有時說話聲調(diào)很高,,也會因為一件事而爭得面紅耳赤,但是在他們心里,,做事情都有一條底線,而且,,當他們在內(nèi)心認同對方之后,會爽快地承認甚至表達佩服之意,。后來我意識到,這也許正是長沙這座城市活力不斷,、人才涌現(xiàn)的一個重要原因,。這里地形狹仄、不甚平整,,比之省內(nèi)一些其他城市,地理環(huán)境優(yōu)勢并不明顯,。然而,,這座城市很包容,在認同你之后會竭盡全力幫你創(chuàng)造機會,,因此能將周邊很多地區(qū)的人才吸引過來,使他們愿意扎根在此,,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長,建設這座城市,。
畢業(yè)后,我離開了長沙,。但是,我仍然喜歡著這座城市,,和它的聯(lián)系也從未間斷,并且還在慢慢地深化,。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我不時會來這里參加文學活動。我還通過自考,,先后拿到了這座城市一所大學的專科和本科文憑,。2014年,,我調(diào)進湖南省作協(xié),實現(xiàn)了當專業(yè)作家的夢想,,同時也成了一名新長沙人。到單位報到后的第二天,,我便去南門口大吃了一頓口味蝦,,風味不減當年。
如今的長沙城,,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大都市的氣象。河西新區(qū)的拓展,,破解了河東老城區(qū)的地形制約,,高新產(chǎn)業(yè)在此蓬勃發(fā)展。而老城的文化積淀,,日益受到重視與保護,,彰顯著這座城市的悠久氣韻。東塘依然繁榮,,然而更多的商圈早已崛起,。南門口、沙子坡,、碧湘街,、白沙路等地,,依然是老長沙的精髓所在,不遠處的黃興路和解放西路,,則充滿著日新月異的活力。曾經(jīng)一度沉寂的太平老街,,在改造后匯集新舊滋味于一身,,成了新的網(wǎng)紅打卡地。過有韻味的生活,,在韻味中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韻味,這是一種理念,,更是長沙這座城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態(tài)度。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