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網絡熱傳的長沙老照片都是假的,?
文/任大猛
安慶振風塔誤當作長沙三汊磯文昌塔
坐落于長江邊的安徽安慶振風塔有“萬里長江第一塔”和“過了長江不看塔”之稱。晚清民國時期,,振風塔多被攝入外國人鏡頭中,。湘雅醫(yī)院創(chuàng)始人胡美所著回憶錄《道一風同》即載有該塔照片,因胡美的這本回憶錄所記多為長沙生活,,振風塔竟被某位長沙文史專家認定為長沙湘江邊三汊磯文昌塔,。其實胡美書中前面所記是他如何沿長江進入洞庭湖來到長沙城的,,安徽安慶振風塔被攝入鏡頭,、載于胡美的回憶錄中,理所宜然,,有關專家下定論前應有所考究,。另,長江邊的安慶振風塔至今仍保存完好,,2006年安慶振風塔被國務院批準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沙三汊磯確實曾有文昌塔,,陳運溶在《湘城訪古錄》中記載得很清楚。陳運溶說:據《長沙府志》記載,,長沙三汊磯文昌塔,,峻巍凌霄,一郡華表,。明崇禎時,邑人黃裳吉等共建,,下有大禪院。不過三汊磯文昌塔不久即廢,。也就是說,,這座塔在明末清初后即不復存在,長沙三汊磯文昌塔并未能等到照相術傳入中國就已告傾圮了,。
衡陽門樓錯標為長沙門樓
老長沙街巷最有名的一處門樓是望麓園門樓,。該門樓雖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復建,,但一直保留到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才遭遇拆毀,。自此,長沙城內老建筑再也找不到具有本地特色的門樓了,。
1907年前后,德國人柏石曼來到中國拍攝各地富有特色的建筑,。在這張門樓相片下,,柏石曼特意標注這是湖南衡陽府城內的特色門樓。
但不知為什么在百年長沙老照片叢書《長沙萬象》一書中卻將這處門樓改寫為“長沙民居的特色門檐,,其高雅華麗顯示了主人的身份”。
如今柏石曼的老照片集在網上隨意可以下載,,精通德語者,,也可找到柏石曼本人對此圖片的說明。
曾國藩祠御碑亭被誤認為左宗棠家戲臺
20年前這張相片被長沙專家釋讀為左宗棠公館戲臺,。很明顯這不是戲臺。左宗棠在長沙的后人梁小進專門為此詢問其在國外的舅舅,,左宗棠家后人稱,左家在長沙沒有如此建筑,。有人遂認為是北正街左文襄祠戲臺,。8年前筆者得到德文版柏石曼相片集,,請懂德文朋友翻譯,,結果柏石曼注明,,圖為清代長沙一姓左(或曾)的有功勛臣府邸進門處御碑亭,,御碑上繪刻的龍可抵擋邪魔入侵,。5年前筆者再獲日本人所攝老長沙相集,,發(fā)現同樣的相片。日文標注為:曾國藩祠大門內照壁。曾公祠照壁當在今中山路省少兒圖書館大樓前,。
利華洋行在大西門外街而非坡子街
這張老照片來源不明,,被一些人標注為坡子街老照片。如果它確為長沙老照片,,則肯定不是坡子街相片,。第一,相片可看到城門,,表明離城門很近,,而坡子街離城門有一定距離,連接坡子街的小西門正街則在城門邊,。不過,,這張相片中出現了利華洋行的招牌。經查,,利華洋行為英國洋行,,清末民初,最初開設在長沙大西門外街,,后移往太平街,。這張相片的城門當為清末民初的大西門,老照片的情境則為老長沙大西門外,,門前懸掛米字旗,也與書籍所記英國洋行無誤,。當年在長沙的利華洋行主營對有信用的外籍公司和大公司提供保險服務。近年來老長沙相片中出現大西門和小西門相片,,兩張相片都出現很陡的下河臺階,,實際上舊時出大西門,仍有一段街市,,辟有大西門外街,,而大西門外義碼頭更是商販躉賣南貨食物進行“估堆”的市場。
網絡上的定湘王廟相片絕非善化縣城隍廟
定湘王廟,,就是長沙城內天心閣下的善化縣城隍廟,。網絡上出現一張長沙定湘王廟的老照片,很顯然,,這只是一般祠廟的建筑,,卻誤標為定湘王廟。因為從明代開始全國各地城隍廟的建筑,,均照政府頒定的樣式來建筑,即納入了制度化建設中,,明初洪武帝朱元璋曾詔令天下府州縣皆須建城隍廟,,且“其制高廣各視官署正衙,幾案皆同”,此后清朝皇帝亦有相同規(guī)定,,也就是皇帝以法律形式制定了城隍廟應當如何建筑,,即城隍廟的建筑規(guī)格和式樣是與同級官衙相同的。網絡上流傳的這張老照片顯然張冠李戴,。實際上清光緒善化縣志中即有定湘王廟建筑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