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臺湘劇很特別 陳明老師帶你聽《國歌時候》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5月13日訊(全媒體記者 尹瑋)大型現(xiàn)代湘劇《國歌時候》的創(chuàng)排進展如何了?記者從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獲悉,,演員已經(jīng)準備進場排練了,。他們除了要背好臺詞外,,按譜學唱也是排練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記者今日走進湖南省湘劇院,,聽國家一級演奏員,、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國歌時候》作曲陳明老師暢談該劇的音樂創(chuàng)作,。
《國歌時候》由長沙市委宣傳部,、長沙市文化旅游廣電局、長沙縣委宣傳部,、長沙縣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牽頭組織,,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長沙市藝術(shù)創(chuàng)作研究院共同創(chuàng)排,,匯集了多名資深湘劇表演藝術(shù)家,,計劃7月與觀眾見面。
湘劇是多聲腔的地方大戲劇種,,傳統(tǒng)上有“高低昆亂”四大聲腔,,即高腔、低牌子,、昆腔,、亂彈(習慣稱為彈腔)。傳統(tǒng)戲中,,這些聲腔的使用有其規(guī)律: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一個劇目只用一種聲腔,,如高腔《拜月記》《琵琶記》;少數(shù)戲使用兩種聲腔,,如高低間唱的《岳飛傳》《封神榜》基本是以場為單位,,這一場戲用高腔,下一場戲可能就用低牌子,;還有在同一場戲中使用不同聲腔的例子,,主要是在高腔、彈腔戲中夾唱低牌子,,如高腔《盤盒》中陳琳登場時演唱的一支〔六么令〕曲牌,,就屬于低牌子聲腔。
多聲腔是湘劇的一大特色,,體現(xiàn)了兼容并蓄,、通變求新的優(yōu)秀湖湘文化傳統(tǒng),。陳明老師就在《國歌時候》中綜合運用了多種聲腔,在舞臺上呈現(xiàn)出“高低昆彈”同唱《國歌時候》的盛況,。
陳明老師告訴記者,,之所以使用多種聲腔,主要是適應劇本,、適應劇情的需要,。
湘劇的四大聲腔中,高腔,、低牌子,、昆腔都是曲牌聯(lián)綴體音樂,唱詞多為長短句,,彈腔是板式變化體音樂,,唱詞多為七言、十言的齊言句,。不論哪一種聲腔,,要寫好唱詞都大有學問,并不容易,。從最后劇本呈現(xiàn)的形式來看,,《國歌時候》的唱詞既非嚴格按照曲牌格律填寫的長短句,也不全是同韻相葉,、平仄交錯的齊言句,。這就要求作曲者不能拘泥于傳統(tǒng),而要因勢而變,。
此外多聲腔的運用還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對推動劇情、塑造人物,、抒發(fā)感情都大有裨益。陳明老師介紹說,,全劇最重要的一個大段唱腔是田漢演唱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同時運用了高腔,、彈腔,。在同一唱段中使用兩種聲腔,這在湘劇傳統(tǒng)戲中是比較少見的現(xiàn)象,,少數(shù)例子也是以低牌子接高腔為主,。為何《國歌時候》要做高彈結(jié)合的嘗試?陳明老師解釋說:“這段唱腔長達60多句,。高腔的板式變化較少,,特別是高腔的放流,,基本是單一板式滾滾而下。如果全部用高腔演唱,,就會比較平淡,,不符合此時田漢的心理變化。相比之下,,彈腔富于板式變化,,節(jié)奏對比鮮明,更有戲劇效果,?!弊罱K他選用了彈腔中的反南路曲調(diào)和高腔中的〔北駐馬聽〕類北曲,它們都適于表現(xiàn)悲壯,、凄愴的情緒,,形成“〔導板〕〔慢板〕〔原板〕〔快原板〕,接高腔放流,,再轉(zhuǎn)〔原板〕〔搖板〕〔流水〕〔散板〕”的成套唱腔,。
同樣的例子,還有在第二場戲中司徒紹通,、曉東這對爺孫倆的對唱,。陳明老師安排了爺爺唱高腔〔四朝元〕類南曲,曲調(diào)沉穩(wěn)平和,,符合老人同盟會元老的身份,;孫子則唱彈腔北路,曲調(diào)高昂挺拔,、鏗鏘激越,,契合愛國青年熱血沸騰的性格。
在《國歌時候》中,,不僅彈腔有南北路,,高腔有南北曲,互相結(jié)合,,就連當今湘劇舞臺上較少見的低牌子,、昆腔,也有所體現(xiàn),。田漢演唱的“中華文化淵源流長”唱段就用了〔點絳唇〕〔醉花蔭〕等散板曲牌的音樂素材,,在合唱中則使用了“九腔”的音樂素材,后者是湘劇低牌子中使用最多的一堂曲牌,。
除了綜合性使用多種聲腔,,《國歌時候》在音樂上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融入時代旋律,即《義勇軍進行曲》的音樂素材,類似于主題音樂,。湘劇音樂,,尤其是高腔的包容性較強,將國歌旋律融入,,設計巧妙的話不僅不會破壞湘劇韻味,,還會使全劇音樂歸于統(tǒng)一,更具舞臺效果,。具體而言就是不能破壞高腔相對固定的抒情性腔句旋律和標志性的切分音,,且字音和旋律要按照長沙方言的特點緊密結(jié)合,做到字正腔圓,。此外,,《國歌時候》仍保留了高腔的人聲幫腔和放流的清唱傳統(tǒng),使之更有湘劇韻味,。
“為給《國歌時候》譜曲,,我可是絞盡腦汁啊,!”陳明老師說,,“在藝術(shù)上我不是一個保守的人,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我也希望《國歌時候》的音樂能得到當今觀眾的認可?!?/p>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