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艘伍家?guī)X出土的西漢木船,,承載長沙考古啟航!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任波
近日,長沙博物館特展一廳展出的“發(fā)·現(xiàn) 城市記憶——長沙考古七十年成果巡禮”持續(xù)熱展,,參觀者紛至沓來,。展覽中上世紀50年代考古“天團”蒞臨長沙的相關內容是最吸睛的部分之一。
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派出由夏鼐,、安志敏、王伯洪,、石興邦,、王仲殊、陳公柔,、鐘少林組成的考古工作隊來長沙考古發(fā)掘,,夏鼐擔任隊長。這個7人組合,,堪稱中國現(xiàn)代考古史上的“天團”,。
1951年至1952年,,夏鼐率“天團”來長沙考古發(fā)掘,,這是我國南方地區(qū)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正式考古發(fā)掘,也自此揭開了長沙科學考古的序幕,。1959年,,長沙市文化局內設“文物清理隊”,,獨立承擔全市的考古工作。長沙科學考古的壯大航程就是從夏鼐領導的考古發(fā)掘啟錨開航的,。
伍家?guī)X出土西漢木船
在伍家?guī)X出土的一艘西漢木船,,成為這次發(fā)掘的重大守護之一。夏鼐在日記中寫道:“伍家?guī)X工地……墓203前室南半,,仍繼續(xù)清理,,出木船一,長達1.3米,、寬0.3米,,有木槳及篷。華北罕見使用舟楫,,此恐為國內至今所發(fā)現(xiàn)最古之舟……”這艘木船無論是出土時間及制作年代都要早于廣州市紅花崗出土的東漢陶船和廣州市西村皇帝崗出土的西漢五槳木船,,但據說近幾十年來,全國不少地方已出土史前時代獨木舟,。當然,,長沙伍家?guī)X出土的西漢十六槳木船其價值仍非常重要。
潘鈺提到,,夏鼐先生十分重視伍家?guī)X出土的木船,,1951年12月16日下午將木船組裝好以后,夏鼐即為木船照相,,并將相片寄了一份給梁思永,。12月19日晚,,因出土的小木船已變形,夏鼐只得將小木船澆蠟裝箱,。此后三天夏鼐都在長沙文物專家蔡季襄的幫助下,,一起為小木船澆蠟,最后小木船裝箱運往了北京,,從此再沒能回湘,。
長沙簡牘文字應認真保護
夏鼐于1951年11月來到長沙進行田野發(fā)掘,,在長沙東郊楊家山北的徐家灣清理被盜掘的古墓,其中有漆器殘片上寫有“楊主家般(盤)”,,該字體與相鄰墓中出土的“楊主家般今長沙王后家般”完全相同,,當時這個墓中又出土了一根木簡,上有隸書“被(帔)绔函”三字,。夏鼐說:“這是江南第一次發(fā)現(xiàn)的漢簡,。”
此外,,有幾個陶罐旁發(fā)現(xiàn)有木制的封泥匣,,匣上墨書“魚鲊一斛”等字,這應當是標識罐中所盛的東西,,原本應當縛在罐口,,當縛繩腐朽,,掉了下來。
夏鼐在日記中說,,他當時發(fā)現(xiàn)“魚鲊一斛”的木牘后,,發(fā)現(xiàn)請來參與發(fā)掘的民工卻不知保護文物中的文字,他們對木牘進行了清洗,,使木牘上的字模糊不可辨識,,應該在發(fā)掘時保護好簡牘上出現(xiàn)的文字。現(xiàn)在對于簡牘的墨痕,,現(xiàn)代科技已能用紅外線部分識別,,只是我們不知夏鼐上世紀50年代初在長沙發(fā)掘的這些木櫝上的墨痕還能不能識別出文字來。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