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教我算術的馬老師
■劉范弟
那天,,我到了溆浦縣城,。與周枝華、王雪英等幾位小學同學去看望馬紹侯老師,。我已整整五十四年未見過他了,。
他正好散步回來,隔老遠就叫著周枝華,。大家迎上去與他握手,,我最后一個過去握住了他的手。馬老師有些茫然,,他沒認出我來,。我仔細地打量著老師,他的臉型,、眉眼和神氣,,還有著當年的影子,雖已81歲,,滿頭銀絲,,臉上卻沒多少皺紋,看來非常健康,。我有點激動:“馬老師,,你認不出我了嗎?我是你的學生劉范弟??!”路燈下,馬老師眼里閃過一線亮光,,握手的力度突然加大,,聲音很大地說:“哦!劉范弟,,記得,,記得,!那年考初中,全縣五個算術滿分的考生,,你是其中一個?。 蓖A讼?,他又說:“當年附中的周文杰老師閱卷回來告訴我,,你的學生劉范弟考了滿分,是全縣兩千多考生中五個滿分之一,。我真是高興?。 ?/p>
馬老師是我們的算術老師,。那時他剛從黔陽師范畢業(yè)沒幾年,單身一人在江東完小,。他的算術課上得好,,正比例、反比例,、梯形,、圓、圓柱,、圓錐……他講得非常清楚,。一般老師講圓面積的公式“半徑平方乘π”,僅告訴學生背下這個公式即可,,但馬老師不一樣,,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他給我們講這個公式的細節(jié)。
馬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這個公式,,“這個公式是怎么得出來的呢,?”馬老師邊說邊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再通過圓心將這個圓不斷地進行等分,,直到32,、64、128等分,,“在想象中,,還可以無限地把它等分下去?!彼f,。接著,他又將每一等分,,上下顛倒地排列在黑板上,,最后形成了一個長方形,。“同學們可以看出,,這個長方形的寬正是那個圓的半徑,,長則是那圓周長的二分之一。那么,,把這個長方形的長寬相乘就是那個圓形的面積了,。”馬老師頓了頓,,又說:“也就是說,,我們要想求出圓的面積,只需把圓的半徑與圓的周長的一半相乘就可以了,?!币娡瑢W們點頭贊同,馬老師繼續(xù)說了下去:“大家已經(jīng)知道,,圓的直徑乘π等于圓的周長,,那么圓的周長的一半怎么求呢?對的,,只需將半徑乘π就可以了,。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可以列出求圓面積的公式了,。這個公式就是:半徑×半徑×π,,簡化一下就是:半徑的平方乘π?!边@樣的講課,,把死板枯燥的公式記憶變成了具體明確、步步深入的思維過程,,讓我印象深刻,,再也不會忘記。
馬老師對學生是和藹平等的,。從未見他批評責罵過哪個同學,,即使對最不開竅的同學,他也總是耐心地加以指導教誨,,從沒有一點不耐煩的神色,;當面向他提出問題或質疑,他不僅不會不高興,,還會非常欣賞鼓勵,,因而在馬老師的課堂上,從來都是氣氛輕松的。一次上課,,講的是正比例,、反比例問題。一道例題,,馬老師是按反比例講的,,我想了半天,總覺得這應是一道正比例題,。我舉手提出了我的疑問,,馬老師想了一會,承認我說的是對的,。他很高興,,當場將我大大地夸贊了一通,并對同學們說,,學習就是要像劉范弟一樣,,敢于獨立思考,敢于對老師所說的提出疑問,。
1965年7月22日,,是溆浦縣初中招生統(tǒng)考的日子。下午考算術,,一個多小時,我就完了卷,,走出考場,,看到馬老師正在考場外等著我們。他見我第一個出來了,,就向我跑了過來,,大聲地喊著我:“劉范弟,你怎么就出來了,?答完后你仔細檢查了嗎,?”我說:“馬老師,我仔細檢查了,,確定全都沒錯才出考場的,。”馬老師放了心,,然后仔細地問我考了些什么題,,又一道道題地問我是怎么答的,答案怎樣,,我向馬老師講了答題的過程和結果,。馬老師滿意地笑了,向我豎起了大拇指:“題目有點難度,你答得很好,。如果不扣卷面分,,你應該可以得一百分。你考上初中應該不成問題,!”
因種種原因,,我沒有上成初中,只好去當了篾匠學徒,。過了十三年,,1978年7月,我又走進了考場,,這回是參加全國高等學校的統(tǒng)一招生考試,。沒想到十多年前馬老師教我的算術,在高考中起了大作用,,就憑著他教給我的求解圓面積,、圓柱體體積的知識,高考數(shù)學中我沒吃鴨蛋,,做出了唯一的一道4分題,;如果沒有馬老師的那節(jié)課,我是無論如何也得不到這4分的,,我很可能因數(shù)學零分而與大學失之交臂,。說馬老師是我能考上大學的貴人,一點也不過分,。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