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里長滿故事——評花鼓戲《胡子將軍》的道具
楊英
受瀏陽市文聯(lián)邀請,,既作為作家代表,,又作為普通觀眾,,我們在瀏陽市歐陽予倩劇院,現(xiàn)場觀看瀏陽永紅藝術(shù)團排演的瀏陽地方原創(chuàng)戲劇《胡子將軍》,。
胡子將軍王震回鄉(xiāng),,開場道具給人印象深刻,它具有時代烙印,,有溫度,、有生命力:“大圍山紅杜鵑”布景、接待女工作人員挎的“拼縫布包”,、男工作人員胸前“口哨”,、“少先隊號鼓歡迎隊”、王震將軍一身“普通卡其藍衣褲”,,警衛(wèi)員肩掛“水壺”……
道具,,既要符合人物形象特點,又要服務劇情需要,,還要以少成本,,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其實不容易,。道具簡約生動的背后,實際上靠長期經(jīng)驗積累和熱愛這個行當?shù)幕垩劬艏氝x,,反復斟酌打磨,。這樣的道具選擇,能喚起和激發(fā)觀眾的深深共鳴,,烘托了將軍回鄉(xiāng)背景,,提升了舞臺效果。
一床普通的“新被子”,,哪家哪戶沒有,?警衛(wèi)員要帶新被子,卻被王震將軍批評:“鄉(xiāng)親們會笑死去”,。在全劇第一場埋下伏筆,,是貫穿全劇的情感道具。
鄉(xiāng)親們衣著全是粗布衣,,選用瀏陽夏布這個有地方文化特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道具出現(xiàn),,獨具匠心。這是真實的鄉(xiāng)土打扮,,讓人物群像淳樸自然,,生動飽滿。王震將軍同樣是布衣裝束,,沒有任何特殊化,,傳達出將軍與老百姓的魚水情深。
“歡迎彩門”道具立與拆的運用,,印象深刻,。“立”代表鄉(xiāng)親對將軍回鄉(xiāng)的熱烈歡迎之情,,“拆”代表將軍體恤鄉(xiāng)親苦,,念念不忘的是回鄉(xiāng)不勞民傷財。身為黨的領(lǐng)導干部,,王震將軍考慮的是不帶壞風氣,,不被老百姓戳脊梁骨。拆掉“歡迎彩門樓”,,襯托出將軍嚴于律己,,輕裝簡從的形象。
將軍回鄉(xiāng),,不是游山玩水,、走親訪戚,是回鄉(xiāng)還愿,。他先走訪慰問烈士家屬趙奶奶,,坐的是“火椅子”道具,他禮讓大娘坐鋪沿上頭,,話家常,。又一起坐在“木頭床”這道具上,回憶犧牲的戰(zhàn)友趙黑皮,?!靶旅薇弧钡谰哂忠淮蔚菆觯蔀楦星榧~帶,。王震將軍自己掏錢買下新棉被,,將它送給趙奶奶,尊她為自己的親娘,,讓悲傷的趙大娘倍感安慰。
王震將軍與親弟一起用“竹竿”放鴨,,腳穿“黑布鞋”,,親弟手中“蒲扇”,、“赤腳”……這些極易忽視的道具,全方位體現(xiàn)出生活的真實,、人性的質(zhì)樸,,凸顯將軍不忘初心,不改本色的情操,。
困難時期,,將軍帶領(lǐng)鄉(xiāng)親們在紀念烈士的山上植樹,栽下深深的懷念和家國情懷,?!鞍謇鯓洹钡倪x擇;他與父老鄉(xiāng)親坐在“石雕”上促膝談心,;“鋤頭”“鐵鍬”的上場,。睹物思人,物人兩忘,,南泥灣精神依然在,,道具烘托出需要進一步傳承和發(fā)揚光大革命的精氣神,思考家國情懷復興路上的根與魂……
籮筐,、扁擔,、飯籃、飯木桶……一系列道具來源于生活,、挖掘在細處,、展現(xiàn)在深處,烘托出將軍與父老鄉(xiāng)親板栗林中記鄉(xiāng)愁,,話滄桑真實感人,,絲絲入扣,喂養(yǎng)著我們的精神,。
劇中“竹竿上掛著煤油燈”象征信仰之燈,,“白色洗臉巾”“一條板凳”,象征革命愛情堅貞不屈,,方向目標一致,,素心如雪純潔。正是道具的小,、細,、實,將遠大和永恒的革命愛情主題演得接地氣,,通人心,。
烈士碑、大娘手中的拐杖、藍花布竹籃,、將軍身著正裝瞻仰悼念烈士等道具,,展現(xiàn)歲月的凝重和滄桑。人間正道是滄桑,,表達出對烈士的深切懷念,。大刀、長槍,、軍號等道具襯托出將軍回鄉(xiāng)其實是還愿,,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出發(fā)。劇情在步步推向高潮,,在甜美的“南泥灣”樂曲中,,憶苦思甜,噴發(fā)和揭示出劇情主旨:心存感恩對鄉(xiāng)親,,不懂感恩是忘本,。
此劇日常生活道具的充分運用,與花血本布景,、過分追求視覺沖擊力,,截然不同。全劇道具無一處奢華,,不鋪張浪費,,所謂大道至簡,真實樸素,。南宋詩人姜夔說:“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自不俗?!贝笏准创笱?,戲劇道具化繁為簡,就地取材,,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