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到底”紅旗入藏長博
編者按
長沙是久負盛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一座城市歷史博物館,,長沙博物館著力打造特色鮮明的長沙文化展示空間、系統全面的文化遺產收藏體系,、高雅活潑的市民學習實踐課堂,、水平領先的藏品科技保護中心、理念前沿的歷史文化研究基地,,服務人民美好生活,。
為全面展示長沙博物館新展,讓市民更加了解館內藏品和鑒寶,、社會教育等活動,,在“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長沙博物館與長沙晚報聯合推出“長博零距離”專欄,,誠邀市民走進長沙博物館,,展開零距離接觸。
長沙晚報5月17日訊(全媒體記者 任波 通訊員 劉瑩 鄧曉麗)一面繡有“革命到底”字樣的紅色旗幟見證了1949年新銀行業(yè)從冀東南下湖南的革命征程,,17日,這面紅旗被捐贈給長沙博物館收藏,。長沙博物館當天舉辦了文物捐贈成果展示暨證書頒發(fā)儀式,、文物庫房開放、公益性文物鑒定三項活動,。
“革命到底”紅旗屬于最終到達的城市
在文物捐贈成果展示與證書頒發(fā)儀式上,,劉聞璽捐贈的“革命到底”紅旗是一件極其醒目的革命物證。劉聞璽的父親劉安是華北銀行在1949年組建的南下支隊中的一員,,也是其中年齡最小的,。在1949年2月南下支隊準備離開冀東、南下湖南時,,留在北方的同志親手縫制了“革命到底”的紅旗送給他們,。新中國成立后,這面見證新銀行業(yè)進入湖南開展工作的紅旗,,在南下支隊的隊員手中不斷傳遞,,隨著當年南下老人的不斷逝去,最后這面紅旗留給了年齡最小的劉安,。
劉聞璽從小聽著父輩講述的紅旗故事長大,,他認為這面紅旗背后的歷史、蘊含的精神,,應該屬于國家,。雖然當年的北方出發(fā)地相關部門得知紅旗存在后,,希望收藏,但劉聞璽覺得這面旗幟應屬于它最后到達的城市,。于是,,劉聞璽主動聯系長沙博物館,捐贈紅旗,。紅旗上“革命到底”四字的右邊繡有“南征同志存念”字樣,,左邊繡有“十四支行 支局 總店 同贈”字樣。
本次捐贈展示的物件中還有嚴堯卿捐贈的民國時期“一堂孝友敦雍睦,,千載蒸嘗報本源”木對聯,,這是長沙近代謙和錢莊創(chuàng)立者嚴瑞初對家族后人的殷殷期盼,作為祖訓與家族精神長期懸掛在家宅之中,。嚴堯卿認為這不僅是一家之傳承,,更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體現,于是主動聯系,、捐給長沙博物館。
文物科技保護中心吸引漢代鐵器入藏
私人收藏家姜偉17日受邀在長沙博物館庫房開放日進入文保實驗室,,看到了自己捐贈的幾件漢代鐵器,。不過,曾經銹得掉渣的文物已得到除銹修復,,并妥善保管,。姜偉還見到了對這批鐵器的科學分析報告,他感到非常欣慰,,他說,,自己的捐贈決定是正確的,選擇長沙博物館是正確的,。
自2023年2月起,,長沙博物館對外定期開展公益性文物鑒定活動。姜偉報名參加了一次瓷器公益鑒定活動,,在鑒定活動現場,,他認為長沙博物館具有良好的文物保護和修復條件,現場決定將收藏的6件銹蝕得掉渣的古代鐵器捐給長沙博物館,。
為加強文物科技保護,,深掘這6件鐵器背后的文化信息與價值,,長沙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對鐵器進行成分分析、檢測,、清理與修復工作,。據長沙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主任張興偉介紹,,這一套6件的鐵器工具表面均有較嚴重銹蝕,部分有刃部殘缺,,其中5件鐵器有“王小”的文字銘文與紋飾,。經研究,可確定這6件鐵器為曾掩埋在南方酸性土壤中的漢代農具鐵鏟,。
相關鏈接
如何參與公益性文物鑒定,?
長沙市民手上有“寶貝”的話,可以免費做文物鑒定,!市民可在長沙博物館官方網站點擊頁面上的“典藏”,,再選擇“公益性鑒定”頁面報名,填寫藏品資料后提交,,等候工作人員的網絡通知,。詳情請登錄網站了解。
>>我要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