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道南來|文脈長沙
范亞湘
壹
秋日的濂溪明凈,、澄澈。
如茵的水草隨著汩汩溪流而律動,,像曼妙的楊柳,,依依裊裊、嬌柔旖旎,。水草之間,,不時有灰黑或青黛的小魚出沒,鼓出的兩只小眼睛警惕地盯著前方,,時急游急躥,,時悠閑淡然。若是聽到聲響或是見到有人走近,,倏地扭身就鉆進了繁密的水草叢中,,同時,水面也會泛起一片漣漪,,碧水微瀾,,水趣盎然。
溪水旁有幾株遮天蔽日的樟樹,,粗大的樹根裸露在外面,,相互盤錯。筆直的樹干蒼勁挺拔,,茂盛的樹葉郁郁蔥蔥,,輕風吹過,發(fā)出簌簌的聲響,。幾個老人面朝溪水坐在樹根上,,見有陌生人來,,漫不經(jīng)心地轉(zhuǎn)過頭來打量一番,片刻,,又將目光轉(zhuǎn)向遠方的一片開闊的田野,安逸地享受著風的清涼,。
不知道會不會因為熙熙攘攘的人流而打破濂溪故里的寧靜,?或許根本就不應該來這里,即使是懷揣一顆虔誠的心來尋覓那位才望高雅之鴻儒的蹤跡,,也仍令人深感不安,,生怕趵趵的腳步聲和人群的轟嚷打攪了儒雅、恬靜的濂溪,。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痹缆磿捍箝T口的這副對聯(lián)聞名遐邇,,而當進到書院文廟,“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懸掛在大成殿右側廊屋柱上的這副對聯(lián)同樣招人遐想,。“濂溪一脈”,,道的正是“湘學學統(tǒng)”宗師周敦頤,。即便近千年過去,但這泓從道縣山旮旯里款款流來的“濂溪一脈”,,至今仍澤惠人間,,湘學之“吾道”,莫不源自濂溪“南來”,。
發(fā)源于都龐嶺東側的濂溪古稱營水,,水量小、河道淺,,可淙淙溪水常年不斷,。因周敦頤的故居位于道州(道縣)營道濂溪,故而,,周敦頤世稱濂溪先生,,他所創(chuàng)立的學說也被稱為“濂學”。
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一位信古好義,、囊錐露穎的少年深情地注視了一眼屋前池塘中才露出尖尖角的小荷,,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濂溪,開始了他在外歠菽飲水式的求知,、著書和講學生涯,。這翩翩少年就是后來成為宋朝理學和湘學開山鼻祖、亦是將世界本源當作哲學問題進行系統(tǒng)討論的肇始者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比藗冎乐芏仡U,,大多是在語文課本中讀過他的佳作《愛蓮說》。
湖湘大地曾經(jīng)成就了無數(shù)仁人壯士,,然而,,能被稱為“圣人”的唯有周敦頤。周敦頤之所以被稱為圣人,,正是因為他開創(chuàng)的濂學給儒學注入了活力,,使得儒學得以繼續(xù)指引文明歷程。同時,,周敦頤開創(chuàng)了思想可以自我更新,、文明可以復興再造的模式,這是歷代中國人文化自信的最好佐證,!
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周敦頤出生在道縣濂溪旁的樓田保,,其父周輔成曾做過桂嶺縣(興安縣)令。梁紹輝《周敦頤評傳》說:“生于湖南邊陲之地,,學不由名師,,官不過知府,著作字不滿三千,,所在又多邊遠障塞之處……”一輩子沒遇到過什么奇緣,,沒經(jīng)歷過什么驚濤駭浪,也沒有生活在歷史的重要拐點上,,可是,,為何偏偏就是一生平淡無奇的周敦頤,成了繼孔孟之后的圣人,?
《資治通鑒》曰:“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薄墩f文》曰:“圣,通也,?!狈斌w字“聖”上左有“耳”以表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揚道理,,教化大眾;下邊的“王”代表統(tǒng)率萬物為王之德,,德行遍處施行。只有當一個人的聰明達到了又深又通的程度,,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fā)巨大的光亮,,這個人才能叫作圣人。
圣人不但人品純粹,,而且還擁有指導人們生活的睿智,、思想,即“道”,。為什么要有道,?即便物質(zhì)生活貧乏,早在上古時期,,人類就知曉有一種精神東西不可或缺,,這種東西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道。
屈原詩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歷史上,稱得上賢人的人非常多,,但“傳道”的圣人卻不多,,掰指頭數(shù)得清,。若是從盤古開天地算起,,伏羲畫八卦、造書契,,是第一位圣人,;炎帝神農(nóng)氏種植五谷,是圣人,;黃帝造衣裳,,有多種發(fā)明,是圣人……往后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再往后1000多年至北宋之初,,斷代了,。
《漢書·賈山傳》云:“所言涉獵書記,不能為醇儒,?!蔽ㄓ袑W識精粹純正的醇儒才是圣人??上?,漢代董仲舒不是,陸賈也不是,,賈誼也不是,,揚雄更不是,這些人都不夠純粹,,并非完美無瑕,。雖然沿著他們的路可以走下去,但走著走著就會出現(xiàn)偏差,,他們不夠純,,自然不是圣人。到了南北朝,,陶淵明也不是,;到了隋代,王通也不是,;到了唐代,,韓愈也不是。他們都只能算是賢人,,不能稱為圣人,他們都不是醇儒,。只有到了北宋周敦頤,,才又出現(xiàn)了他這位圣人。因而,,從伏羲算起,,周敦頤是第13位圣人,從孔子算起則是第3位圣人,,是孔孟之后的第一位圣人,。
2000多年前,孔孟告誡士人,應該做承擔社會責任,、文化使命的士君子,。近千年前,,周敦頤鼓勵士人,,做士君子是立人極的人格追求目標,也是成太極的宇宙完成過程,。而今,看似周敦頤和今天沒有什么關系,,其實,,他的思想已經(jīng)融入了人們的骨髓,無時不在,,無人不有。有一種東西,,“聽之而不聞,,視之而不見,,搏之而不得”,可這種東西卻又無所不在,,這便是道,道就是一種悟,,也叫作“理”,,即一種規(guī)律;還叫作“性”,,性就是一種本原即“心”,,心就是人們對事物的體認。周敦頤反復告訴人們,,作為真真實實的一個人,,自然可以用生命去體驗道!
貳
先看周敦頤的品行,。
“光風霽月”這個比喻人品高潔,、胸襟開闊的成語自宋以來一直在人間流傳。原來,,這是宋代詞人黃庭堅為周敦頤量身而寫,,他在《豫章集·濂溪詩序》云:“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舂陵”是秦漢時期道縣的稱謂,,茂叔是周敦頤的字,。
憑什么說“周茂叔”的人品就像雨過天晴時萬物清澈、潔凈,?
15歲那年,,父親故世,周敦頤隨著母親投奔擔任龍圖閣學士的舅舅鄭向,,并跟隨鄭向研習儒家之道,。鄭向十分器重這個聰慧的外侄,按照慣例,,在朝官員可以舉薦一名后人出來做官,鄭向便將蔭補入仕的名額給了周敦頤,,20歲那年,,周敦頤就當上了朝廷將作監(jiān)主簿。
4年后,,周敦頤調(diào)任江西分寧縣(貴溪)主簿,,《宋史·周敦頤傳》說,其時,,分寧縣有一樁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決,,周敦頤到任后,只審訊一次就審理得清清楚楚,。有人吃驚地說:“老吏不如也,!”因這次審理有功,周敦頤升任福建南安擔任軍司理曹參軍,。在南安,,某囚犯因開罪了一官場顯赫人物而等待判決,這個倒霉的囚犯遇到的主審官王姓轉(zhuǎn)運使是愛獻媚的人,,意欲判這個囚犯極刑,,以此討好上峰。周敦頤和王姓轉(zhuǎn)運使爭辯,,王姓轉(zhuǎn)運使哪里聽得進去,?溫文敦厚的周敦頤勃然大怒,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像這樣還能做官嗎,,用殺人的做法來取悅于上級,,我不做!周敦頤扔下象征官吏的笏板拂袖而去,,這下把王姓轉(zhuǎn)運使驚得目瞪口呆,,那個囚犯也因此保住了身家性命。
周敦頤為保住素昧平生的囚犯性命連官都可以不要,,足見他的耿介,、狂狷。頗有屈原“獨耿介而不隨兮,,愿慕先圣之遺教”之風,。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敝芏仡U的一生也經(jīng)歷了不少小波小浪,并可從中窺見周敦頤的為人之道,、為官之道,。
35歲時,周敦頤在南昌出任知縣,。一天,,他突然昏厥了過去,親朋好友都以為他“過世”了,,前來料理后事,。就在整理“遺物”時,,人們“視其家”,,發(fā)現(xiàn)周敦頤“留下”的“服御之物,只做一筐,,錢不滿百”,。周敦頤“生前”好友潘興嗣看了以后悲痛地感慨道:“其廉士也!”
周敦頤這次沒有死,,過了一天一夜,,他又醒過來了。這之后,,他回到湖南任汝城縣令,。汝城人看到新來的縣太爺隨身攜帶的物品竟然只有一個高四尺、寬五尺的木柜,,十分奇怪,,有膽大的人貿(mào)然拉開衣柜,發(fā)現(xiàn)里面除了存放著一些衣物、書籍和文件外,,“無多余物件”,。對此,黃庭堅評價:“聞茂叔之風猶足律貪,?!?/p>
做官做到這個分上,不覺得苦嗎,?周敦頤不但不覺得苦,,反而還做得順順當當,樂此不疲,。
49歲那年,,周敦頤出任永州通判。離故鄉(xiāng)很近了,,七大姑八大姨聞后,,紛紛前來找他辦事。有的人自己廉潔但是親戚朋友所求幫忙之事卻躲不過去,,可周敦頤不是的,,他是“黑臉包公”,一律回絕,。找的人多了,,周敦頤也煩,就寫了一首《任所寄鄉(xiāng)關故舊》的詩交給其侄兒,,并囑咐侄兒好好地在家族中傳閱,。
“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薄袄献印鄙聛砭褪沁@副德行,在官場這么多年也沒改變我的行為方式,,想讓我這個“儒酸”屈服根本就不可能,!向來儒雅的周敦頤將粗鄙的“老子”二字寫進詩文還是第一次,這說明早對眾多族人前來找他辦事煩不勝煩,!不過,,還沒完,周敦頤接下來寫道:“停杯厭飲香醪味,,舉箸常餐淡菜盤,。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故人欲問吾何況,,為道舂陵只一般,。”
用現(xiàn)在的話說,,大不了我這個“儒酸”不去飲什么高檔酒,,難道吃點鄉(xiāng)里土菜有什么不好?但是,,多少大小事情壓在我身上都不覺得勞累,、繁瑣,為什么,?就因為“官清贏得夢魂安”,!
后來,周敦頤出任廣南東路(治所在廣州)刑獄,,主管法令,,這差不多相當于廣東省二把手的樣子。不到兩年的時間,,周敦頤走遍了廣東的山山水水,,親其民,察其情,。嶺南地區(qū)瘴癘之氣嚴重,,也就因周敦頤“太過玩命”,不幸染上了瘴癘之病,,只好告病回到廬山腳下的濂溪書院休養(yǎng),。在那里,周敦頤種蓮花,,讀書,、做學問,過著圣賢般悠然的生活,。遺憾的是,,兩年后,57歲的周敦頤病故了,,臨死前,,他寫了一首詩:“芋蔬可卒歲,,絹布足衣衾,。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名濂朝暮箴?!睜栄诺?、雅人清致的周敦頤如同“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蓮花,,白水鑒心、皎潔無瑕,。
周敦頤曾撰寫了一篇《拙賦》,,加上序只有66個字:“或謂予曰:‘人謂子拙?!柙唬骸?,竊所恥也,且患世多巧也,?!捕x之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兇,拙者吉,。嗚呼,!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清弊絕?!?/p>
在《拙賦》里,,周敦頤所指的巧,是其虛偽,、不誠實的一面,;所指的拙,則是真誠謙虛,、實事求是的一面,。他從四個方面,將“巧者”與“拙者”進行了對比:在思維上,,巧者花言巧語,,千方百計吸引人們的眼球,而拙者忠厚老實,,無需多言,,信守“沉默是金”;在行為上,,巧者煞費苦心,,投機鉆營,,活得很累,而拙者沒有私心雜念,,處世泰然,,用不著阿諛逢迎,活得自在,、坦然,;在道德上,巧者損人利己,,損公肥私,,是地地道道的“賊者”,而拙者正大光明,,嚴于律己,,是社會所推崇的“德者”。最終,,巧者因多行不義必自斃,,必然呈現(xiàn)兇險之像;而拙者無欲則剛,,問心無愧,,自然呈現(xiàn)吉祥之像。
周敦頤的一生,,恰似盛開的蓮花,,如《拙賦》所寫,以拙為榮,,以巧為恥,!
叁
再看周敦頤的學問。
作為一代大儒,,周敦頤開創(chuàng)的濂學對儒學的發(fā)展影響深遠,、盛行不衰。理學集大成者,、閔學領袖朱熹為周敦頤做事狀,,又為其著作進行注解;岳麓書院山長,、湘學大師張栻稱周敦頤為“道學宗主”,。《宋史·道學傳》曰:“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周敦頤出于舂陵,,乃得圣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p>
周敦頤年輕時就“行義名稱,有聞于時”,。宋刻版度正撰《濂溪先生年譜》載,,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年方二十的周敦頤在潤州(鎮(zhèn)江)母親墓廬“丁憂守制”,,大周敦頤28歲的范仲淹等一些當朝名士都前去交流學問,,為此,范仲淹還填了一首《蘇幕遮·碧云天》:“暗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周敦頤素來惜墨,,僅僅憑《太極圖說》《通書》和20多首詩,,外加幾篇散文總計3000來字,開創(chuàng)了濂學,,并被稱為“自孔孟之后第一人”。周敦頤《太極圖說》應該叫作“無極圖說”,因為其重點是在“無極”上,,雖然是沿著《易經(jīng)》說下來的,,但是“無極而太極”,周敦頤對儒學的貢獻主要就是在這個“無極”上,。
《太極圖說》200多字,,第一句話說:“無極而太極?!敝芏仡U這里是說了兩個概念,,一個“而”字把這兩個概念連接了起來,可以說,,就因為這一句話,,使得周敦頤成了宋朝理學和湘學的開山鼻祖!“無極而太極”最為關鍵的其實就一個字“而”,,無極可以解釋宇宙萬物的來源,,太極可以解釋宇宙萬物的存在,這兩個概念的中間是一個“而即若”的關系,,無極本身就是無極,,太極本身就是太極,但是無極也是太極,,太極又是無極,。兩者之間是一回事,,但還要分開說,分開說還要知道是一回事,,這是哲學上的抽象思辨,,就因為一個“而”字有了哲學上的重大突破。
“無極而太極”5個字奠定了濂學地位,。太極就是大極,,大極就是大有,最大的有就是無所不有,,無所不有就是無所未有,,無所未有就是無有,所以大有就是大無,,絕對的有就是絕對的無,,只有絕對的無才能產(chǎn)生、演化出無限的有,,這是宇宙發(fā)展的一個原理,。在周敦頤之前,《易經(jīng)》的結構里沒有“無”一說,,而《太極圖說》的結構里有了“無”,,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彌補了《易經(jīng)》的空白。
周敦頤繼承和揚棄了儒家典籍《易經(jīng)》,,《易經(jīng)》是一個“陰陽”的學問,,而《太極圖說》將之轉(zhuǎn)變成了一個“有無”的學問,陰陽是相對概念,,有無是絕對概念,,故此,周敦頤這個哲學思想突破,,使得儒家思想在孔孟千年之后有了一個新的高度,,儒家的哲學體系、思想體系更加完備,。正因為此,,儒家思想才能夠繼續(xù)發(fā)揮它的精神活力,影響人類生活和社會進程,。
無極,、太極,太極,、無極,,似迷宮,繞來繞去。為了讓弟子們“繞”出來,,周敦頤延續(xù)了自漢代以來官教合一的傳統(tǒng),,在哪里做官就在哪里開壇布道?!板ハ跏藭r,,年方逾冠,,從而講學者已如此,,亦足見其聞道之甚早也?!碑斈?,周敦頤在分寧開筵講學,文人學者紛紛前去聽他解經(jīng)論道,。后來,,周敦頤做汝城縣令,在魚山創(chuàng)建了一所學堂,,收徒授業(yè),。早年在南安時,大理寺丞程珦見周敦頤“氣貌非常人”“為學之道”,,便主動與之結交,。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程珦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至周敦頤處為徒,。后來,正是“二程”將濂學推到了至高的地位,,豪放派詞人蘇軾,、江西詩派創(chuàng)始人黃庭堅等大雅君子都自詡為周敦頤之弟子,蘇軾更是詩贊周敦頤云:“先生豈我輩,,造物乃其徒,。”
周敦頤《通書·文辭》曰:“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周敦頤被譽為“文以載道”的典范,而“文以載道”深刻感導了兩宋以后的歷代士人,,哪怕就是在今天,,文人墨客們依舊沒有背離這一作文的使命!
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周敦頤從合州(合川)解職回到汴京(開封),,正好遇上回京述職的王安石,。當即,王安石便邀年長四歲的周敦頤到驛館一道切磋學問,,“語連日夜”,。兩人到底探討了什么?宋本《元公周先生濂溪集·遺事》引用程顥的話說:“茂叔聞道甚早,。王荊公……已號稱通儒,。茂叔遇之,與語連日夜,。荊公退而精思,,至忘寢食?!?/p>
后來,,“已號稱通儒”的王安石在其《原教》一文里說:“夫太極者,五行之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極也,;性者,五常之太極也,,而五常不可以謂之性,,此吾所以異于韓子……”足見,以“新學”著稱的王安石莫不受到“茂叔”思想的陶染,,王安石,、曾鞏兩位“唐宋八大家”每每討論學問,“或有疑而未決,,必曰:‘姑置是,,待他日茂叔來訂之?!?/p>
屈原曰:“圣人不凝滯于物,。”周敦頤的學問不僅善“變”,,還善“通”,。他從孔孟出發(fā),提出了許多新問題,,并作出了新的論斷,。他倡導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欲、順化等儒學基本概念,,為后世的湘宋朝理學反復討論,、發(fā)揮,構成了宋朝理學范疇體系的核心,。
王安石,、范仲淹、蘇軾,、曾鞏等,,這些北宋權重望崇的第一流人物,,面對時代亟需重建的一套安穩(wěn)人心的思想體系,,苦思冥想,殫精竭慮,,各自作出了探索,。然而,恰恰卻是官職最為卑微的周敦頤,,完成了這項壯舉,,賦予了儒學“第二次生命”。
殫見洽聞,,高山景行,,周敦頤不是圣人誰是圣人?
肆
“無極而太極”,,這5個字看似非常簡單,,但正因為真言深邃,并不容易理解,。周敦頤在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過世以后,,相當長的時間,至少是在半個世紀以內(nèi),,除了其弟子外,,不再有其他人傳播他的學問。用現(xiàn)代人的話來說,,周敦頤是屬于“歌紅了人沒紅”的歌手,。
那年,周敦頤從濂溪故里順湘江北上投靠舅父,,過長沙時,,他思屈原,、吊賈誼,接著登橘子洲,,眺江水:湘江北去,,那是他的憧憬、遠方,。之后,,周敦頤一生與長沙幾無交集。然而,,正是長沙敞開心扉接納了“濂溪一脈”,,經(jīng)過湘水,將南來的“吾道”傳送長江,,大江南北,,無非“余波”。
首先是湘學認識到了周敦頤的思想價值,。湘學是整個南宋時期活躍在湖南地區(qū)的著名理學學派,,其源于周敦頤,創(chuàng)于胡安國,、胡宏父子而盛于張栻,,流及明清,接續(xù)當代,。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福建崇安人胡安國提舉湖南學事。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不再熱心官場的胡安國和其子胡宏在長沙府湘潭縣開廬結舍,,創(chuàng)建碧泉書院,聚徒講學,,開創(chuàng)了湘學,。
有個大家耳熟能詳?shù)某烧Z叫“程門立雪”,說的是,,有一天,,楊時和游酢兩位學子前去拜見程頤,隔窗看到程頤在屋里打坐冥想,。他倆不忍心驚擾老師,,就靜靜地站在門外雪地里等待。雪越來越大,,直到積雪一尺多深了,,兩位學子才進屋拜見已醒來的老師……這個楊時,曾經(jīng)做過瀏陽縣令,,后來,,他棄官專心學問,,傳授二程思想,成為“程(二程)朱(熹)理學”的“橋梁”,。
其時,,胡宏不僅從學其父,還是楊時的高足,?!端问贰吩唬骸埃ê┖曜秩手伲资聴顣r,、侯仲良,,而卒傳其父之學?!毕鎸W脈絡如一泓碧水,,清晰可見,其淵源即周敦頤傳學于二程,,二程傳學于楊時,、侯仲良、胡安國,,楊時,、侯仲良、胡安國傳學于胡宏,,胡宏傳學于張栻?!拔岬滥蟻?,原是濂溪一脈”,就是專指湘學與周敦頤的濂學一脈相承,。
胡安國研學周敦頤,,主張以心為本,認為“心者萬事之宗,,正心者揆事宰物之權”,,提倡修身治學,主張經(jīng)世致用,,將周敦頤的心性之學和經(jīng)世致用有力地結合起來,,但胡安國并沒有完全認識到濂學的價值,是胡宏將周敦頤率先推升到了“圣”的高度,。
胡宏把周敦頤《通書》編纂完后,,心情難以平靜,遂寫了一篇序云:“周子啟程氏兄弟以不傳之妙,,一回萬古之光明,,如日麗天,,將為百世之利澤,如水行地,。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胡宏說周敦頤像太陽在天上照耀,像江河在地上流淌,,膏澤萬世,。鑒于周敦頤在人類思想史上的功績,應該把他放在孔孟之間來敬仰,!
深得胡宏之學的張栻利用岳麓書院山長的身份,,扛起了周敦頤學術著作的刻印大旗,先后刊行了《通書》《太極圖說》等書籍,,周敦頤的思想得以在湖湘大地乃至華夏內(nèi)外廣泛傳播,,“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
張栻的朋友朱熹顯然深受周敦頤思想的浸染,,乾道三年(1167年),“朱張會講”一個重要的科目就是關于周敦頤濂學的討論,。因為湘學和以朱熹為首的閔學共同崇敬周敦頤,,于是,南宋學子紛紛潛心研習,、散播濂學,,隨著力度越來越大,朝臣,、學子借機上章,,合力推動宋寧宗給周敦頤賜“元”,宋理宗請周敦頤從祀孔子廟庭,。不僅在宋一朝,,元明清三朝依在接續(xù)推崇周敦頤,黃宗羲《宋儒學案》說:“孔子而后,,漢儒止有傳經(jīng)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fā)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shù)元公之破暗也?!?/p>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歸隱廬山蓮花峰下的周敦頤看到溪流兩旁的景致如同家鄉(xiāng)一樣雋美,,便將書堂旁的溪水命名為“濂溪”。驚才風逸,、舂容大雅的周敦頤常常坐在親手挖的蓮池畔,,邊欣賞清幽玉潔的蓮花,,邊思念故鄉(xiāng)那潺潺的濂溪……能在遠離塵囂、清淺幽渺的溪水旁專心修道研學,,矢志不渝地追逐內(nèi)心的靜謐和清澄,,著實讓人欽慕、景從,。好友趙清獻為此寫下《題周茂叔濂溪書堂》云:“飲啜其樂真,,靜正于俗邁。主人心淵然,,澄澈一內(nèi)外,。”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笨鬃诱f,君子作為政治責任和道德人格兼修的代表,,是儒家所追求的目標之一,,這也是周敦頤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哪怕這個時候周敦頤已是饘粥不給,,但他仍以品節(jié)自砥礪,,不慕錢財,潛心學問,,秉持“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
就在濂溪故里那壟綠油油的秧苗之中,,有一口不大的荷塘。那時,,年幼的周敦頤曾經(jīng)在這個池塘親植蓮藕,,每到夏秋,灼灼荷花隨風飄逸,,清香襲人,。我到濂溪故里已近中秋,荷塘里依然可見出水芙蓉,,嫩蕊凝珠,、玉潔冰清。佇立在荷塘邊,,仿若看到一位雙瞳剪水,、博學多才的少年正負笈其間參經(jīng)悟道,,他時而雍榮雅步地踱來踱去,時而駐足凝視亭亭凈植的蓮花,,輕聲細語地自問道:“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清清濂溪從深澗迸出,,涓流成河,,濟瀟湘、越洞庭,,匯長江,、入汪洋。源清流清,,濂溪一路噴珠瀉玉,,潤澤世間……
>>我要舉報